2019年2月19日星期二

东京颜真卿特展(2019/2/19)

 东京颜真卿特展(2019/2/19)

这段时间在网上东京国立博物馆办的颜真卿特展特别引人注目,原因在于这次特展中,台湾将台湾博物馆的国宝--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拿到了日本,而且台湾博物馆也没提前公布这一事,于是引发了大陆和台湾一些文化人的口水战,包括中国外交部也提出了意见。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这么挺难得的机会,当然需要去看看,捧捧场。





关于这次特展,网上介绍特多特别详细。
------------------------------
整个展览汇聚了177件中国和日本的书画珍品,除了颜真卿早、中、晚期的书法代表作,宋四家“苏黄米蔡”全都聚齐,八十年来以为早已毁于战火的北宋《五马图》第一次惊现,还有为真伪辩论了大半个世纪的“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

颜真卿身出名门。颜氏一族,家传有序。其祖先可上溯到鼎鼎大名的颜回,位居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首。南北朝时期诞生的《颜氏家训》,号称“古今家训,以此为祖”,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家教范本。

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颜柳”,来自宋代范仲淹的总结:“曼卿之笔,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并称“颜柳欧赵”,从唐楷四大家的生平来看,欧阳询最古,但是颜真卿的地位排在他的前面。

颜真卿本人曾经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颜真卿最为世人所熟悉的是楷书。学书法的人都知道,颜体是启蒙。他44岁时写下的《多宝塔碑》,从古至今都被作为正楷入门的模板。

他寄情翰墨,书艺精湛,正书端庄谨密,行草奇绝生动,忠义之气都横溢于字里行间,他的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宋代最为显赫,苏黄米蔡都十分推崇。尤其苏东坡,几乎是不加掩饰的赞美:“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

除去《祭侄文稿》,展览共展出颜真卿作品共有26组,以及同时代的多位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等的代表作。也有宋、元、明、清以及日本受颜真卿影响的后世书家名作。这次的展览,不是一个颜真卿的个展,是一个中国书法史,以及中国书法史对日本影响的全方位梳理展。

展品中有从台北故宫长途跋涉而来的怀素和尚的《自叙帖》,而褚遂良《孟法师碑唐拓孤本》、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苏轼《行书李白仙诗卷》等多件来自日本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展览主办方东京国立博物馆更是拿出了本馆多件“压箱底的宝贝”— 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及近八十年来、众人都以为早已在二战中被毁的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

展览所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平成馆。177件展品按照历史朝代演进的顺序划分为六个篇章陈列。一共两个展场,占据了东京国立博物馆整个平成馆的二层空间,每个展场中展出三个篇章。

第一~第四篇章,介绍了中国书法从篆书、隶书到楷书的变迁,然后是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书法,以及颜真卿的书法。



第四篇章,展出了日本三大书法家空海、桔逸势和嵯峨天皇的作品,突显了日本对唐代书风的理解。

这次主要的看点如下: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第一展场以《祭侄文稿》做终结,穿过平成馆的中央楼梯厅再进入第二展场的陈列。这一部分包括唐代书法在日本的接受情况、宋人对颜真卿的评价、颜真卿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整个展览梳理了中国书法史,画出了一条理解颜真卿的历史文化地位的清晰脉络。

在第三章“颜真卿的活跃”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毫无疑问是这次展览上最受关注的展品。《祭侄文稿》写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是颜真卿对在安史之乱中遇害的侄子颜季明的悼文。它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排在第一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但是,《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不存。对它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它带进了棺材,现世流传的只有摹本。《祭侄文稿》则是书法家本人真正的手稿。《祭侄文稿》后来进入宋徽宗内府,又被清宫内府收藏。如今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上一次公开展出已是十年前,2008年台北故宫的“晋唐书法展”。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时候,只为了抒发心中悲痛,根本没有把它当成一次创作。文字排布时疏时密,情绪激越的地方,行书直接变成了草书。写错的地方便随手涂去,墨干了也不管不顾,全文多次出现枯笔,更让人感到悲壮苍凉。《祭侄文稿》让我们见到的,不仅是大书法家颜真卿,而且也是忠烈名臣颜真卿。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也是那段历史独一无二的见证。

《祭侄文稿》的展柜上方配有高清翻印的图像,空间顶上垂下数片约一人来高的红绸,上印《祭侄文稿》墨迹,书写者所经历的锥心泣血之痛让看展览的人感同身受。展品背后的展墙一律变为浓烈的红色,表现出颜真卿表达自我情绪的书写状态。

■李公麟的《五马图》
古代书画中,历来宋代画作称绝,传世的1200多件宋画,件件是珍宝。《五马图》的作者李公麟,更是被推为“宋画第一人”。《五马图》与范宽《溪山行旅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并列,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三件宋画。它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并且,《五马图》上,每匹马后有黄庭坚的题字,写清马的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在哪个马厩等。

这幅画自从民国初年被溥仪盗运出宫后,近百年来没有人见过。据张伯驹记载,此画流入日本,后来据说变成私人收藏,毁于二战战火。多年来,人们只能通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黑白珂罗版印刷品来一窥它的面貌。

■怀素的《自叙帖》
怀素学书法以勤奋著名,曾经游历京师,向颜真卿等高手请教。公元777年,怀素摘录部分他人赠诗并且自叙生平大略,写成《自叙帖》。

怀素和尚的《自叙帖》,也是十年未见的藏品。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通篇为狂草,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自叙帖》在宋代相传有三本,展览中展出的台北故宫藏本是现今仅存的一卷,历经各朝各代的公私收藏,在乾隆皇帝时收入清宫,定为“神品”。在过去的几十年来,有关这件作品真伪的争议从未停止,近代参与讨论的学者,多认为《自叙帖》并非怀素真迹。台北故宫还曾请了日本的专家到场进行科学检验。

地位如此之高,争议如此之多的不朽名迹,在中国书法史现存的名作中,很难再找出第二件。但无论是真迹,又或者是摹本,《自叙帖》都早已成为中国书法史中的一部分。

■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草圣”怀素传世墨迹不多,展柜中紧邻着《自叙帖》的是怀素的另一件作品《小草千字文》。

虽然草书,章法上却没有荒率、急躁的感觉。字和字的直接连接很少,用笔轻松自然,却又讲究法度谨严。每行文字都在12字到15字之间,字距没有强烈的变化,全篇给人静谧、平和的美感。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放大了看,都值得细细品味,因而有“一字一金”的美誉。《小草千字文》有个更直接的名字--《千金贴》。

■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智永和尚的弟子,继承了王羲之的书风。

他69岁时所书的《孔子庙堂碑》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中笔法圆劲秀润,笔势舒展,有着宁静肃穆的气息。

碑原来是在贞观年间的唐碑,不久后被毁。据说唐太宗对原碑“仅拓数十本赐近臣”,北宋时期,原刻的拓本就已经不多见,而展览展出的这件唐拓本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拓本中最早、最完整的唯一一件。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弘文馆作为国家藏书并且用来招纳文学人才的地方,所收的学生如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名臣子弟,而欧阳询和虞世南一同在弘文馆教授书法。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一生中最重要的楷书杰作之一,也是他七十五岁晚年的得意之作。铭文中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发现醴泉的事情。笔力刚劲清秀,字体结构险绝瘦峻,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原来的碑立于贞观年间,由于频繁的捶拓,字迹几乎磨灭殆尽,虽然有做过重刻,但原有的风采已经消失。现存的原石拓本最早的是宋朝的拓本。展览中展出的这件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就是宋拓,因而弥足珍贵。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
虞世南去世后,深得王羲之风范的褚遂良被推荐给了唐太宗。在初唐书法中,褚遂良是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上承接欧、虞,下开启颜、柳,在风格上以“遒逸”见长。

《雁塔圣教序》被评价为最有“褚家之法”,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有五十八岁,他已为新型的楷书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际上劲秀饱满的字体。

原碑的两块石头被嵌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入口处的两边。展览中展出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是珍贵的宋拓本。

■褚遂良的《黄绢本兰亭序》
虽然王羲之《兰亭序》已经在世间不得见,但好在唐太宗当年得到《兰亭序》后命当朝的书法家勾摹了书本,因而留下了一些著名的传世摹本,这其中褚遂良所摹的唐摹本格外珍贵。而个性怪异,恃才傲物的宋代书法家米芾见此书作之后欣喜若狂,在卷后留下题跋。

■颜真卿的《千福寺多宝塔碑》宋拓本
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的原委及修建经过,44岁的颜真卿被选中来书写碑文,当时的他正值壮年,碑中书法整密匀稳,秀媚多姿。书法中,唐人崇尚法度,《多宝塔碑》便是其中的代表碑刻。

自古以来,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学子描红、士子举业、居士写经、坊间印书,都竞相仿效。至今都是适用非常广、影响十分巨大的书法作品。

展览中的这件是相当重要的一件宋拓本。传世的多个版本中,宋拓最为珍罕,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件,一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另一件便是此次我们可亲眼目睹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清代的书法家伊秉绶为这个拓本隶书“宋拓仅存“四个大字。

■苏轼的《行书李白仙诗卷》
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十分推崇颜真卿。宋代书法更在乎抒发意趣和宣泄个人情感,更接近于艺术的本质。宋四家的实践,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

苏轼取法于颜真卿,因为习惯伏案写字,字形形成了宽扁的风格。《行书李白仙诗卷》是苏轼58岁的作品,用记录李太白两首诗的方式写出对李太白的崇敬。

■空海的《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
日本的空海法师,是日本书法的祖先、日本的书圣,有“日本的王羲之”的称号。空海曾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有着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金刚般若经开题》是空海四十岁左右所作的流利草体,是他草书的代表作,更是日本被标记为国宝级的文物。作为空海草书的代表作,书风可以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相媲美,展览中两件作品同时出现,更觉惊喜。
-----------------------------------------

在网上知道,到周末去看这次展览的话,人特别多,一般要排队一两小时,所以这次专门在星期二请假去看看。











説明を追加

原以为人会特别少,谁知道9:00多一点,下了上野车站就发现大量的人群是朝同一方向走去的。到达售票处的时候,远远看去人不多,但走近才发现排队买票的人已经转了好几圈,不过是因为被围墙遮住看不到而已。

刚去的时候,门口牌子上显示这进去不要10分钟,排了一会儿,发现牌子变成进去要60分钟,等自己买了票出来,发现进去所需时间已经变成70多分钟。

排队的时候,站在旁边有一对日本夫妻还很好奇地问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要来看,只好说这次展览中包括了中国所有有名的书法家的作品,应该值得来看,特别有一些作品,据说已经被毁了,居然第一次公开出来,

后来准备排队进平成馆的时候,站在旁边有几位日本大妈,大概60多岁的,一直在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他们上周二过来,谁知道正好星期二休息,所以这次也是专门星期二过来,没想到人这么多,估计跟我一样。

进了平成馆,因展厅是在2楼,所以大家得在1楼排上2楼。排队的时候,看见前面站着几个中国人手里拿着关于这次展览作品的一些材料,随口问了一下,发现他们是为了看展览专门从国内飞来的。他们都是书法专业的,这次展览对他们来说是梦幻之行,一生中唯一的机会,几个人说起参展作品,都两眼冒光。据他们介绍,这次展览中很多书法家也许对一般人来说没听说都过的,但是在他们行业里面真是名人,比我们常知道的几位书法家厉害更多。这些名人的作品居然在这次展览中都可以看到,所以他们是来日本三天,三天时间全都呆在博物馆里面。

进去之后,我首先去卖纪念品的地方买了一本这次展览会的画册。这本画册里面包括了所有作品的图片,还有每个作品的注解,最重要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里面的字全都用汉字标出。因为这次的作品很多是草书,行书和篆书,对我这样的外行,根本看不懂。有这本画册之后,终于可以看懂每个作品上写的什么,所以这本书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日本人做事非常仔细,这次的展览也被他们做成了一堂中国书法大课,从第一篇章进门开始,就通过对最早的甲骨文文字进行了介绍,将中国书法的起源开始,一直到清代的作品,都通过不同风格来表现出来。

这次感觉来了很多专家,估计是国内的牛人吧,因为在看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在为其他人解说这个作品是XX的,它的特点是XX。在里面跟着大牛们一个一个看下来,差不多到下午3:00才结束。

一场看下来还蛮累的,不过挺精彩,能有这样的机会来看一下学一下也是件快乐的事情。本来隔壁的东洋馆里有免费的其他中国展,可以太累,只好出去吃午饭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