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星期六

埼玉県飯能・楽器練習(2025/6/21)

埼玉県飯能・楽器練習(2025/6/21)

通过山友的介绍,第一次和一群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一起露营。

在埼玉県飯能车站附近的营地集合,帐篷、溪水,还有乐器的声音交织成一种说不出的自然和谐。

这次认识的音乐爱好者中,几乎全能吹拉弹唱的高手。有人能弹得一手古琴,有人吹箫与尺八,有人拉二胡,有人弹吉他。

跟着一位朋友学了吉他的基本指法与呼吸,还被其他朋友发现了自己的吹奏问题,让人燃起了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热爱。

大家用音乐交流、表达、疗愈——也用音乐彼此尊重,真好!




2025年6月15日星期日

横浜・鶴見総持寺(2025/6/15)

横浜・鶴見総持寺(2025/6/15)

----------------
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鶴見区的「總持寺(そうじじ)」,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佛教寺院。作为曹洞宗的两大本山之一(另一为福井县的永平寺),總持寺不仅是禅宗信仰的重要据点,更是一处融合宗教、自然与历史的静谧之地,吸引着众多信徒与游客前来参拜、参观与修行。

總持寺最初于1321年由瑩山紹瑾禅师创立于石川县的能登半岛,原名「諸嶽山總持寺」。在1911年(明治44年),因原寺院遭火灾毁损,为继续曹洞宗的传承,从石川县迁移至神奈川县横滨鶴見,并在此地重建,成为现今的「鶴見總持寺」。

鶴見總持寺占地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寺院境内建有佛殿、大祖堂等众多殿堂,同时也设有如鶴見大学等学校设施。与供奉本尊释迦如来像的佛殿相比,用于祭祀道元、瑩山紹瑾等历代祖师的大祖堂规模更大,这也是总持寺的一大特色。

由于總持寺是的寺院,因此大部分殿堂为近代所建。包括佛殿在内的主要建筑,多是在20世纪前半期(大正时代至昭和初期)所建成的典型木结构建筑。大祖堂、山门等则是在太平洋战争后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此外,也有一部分从其他地方迁至总持寺的建筑,是江户时代末期的遗构。
---------








2025年6月8日星期日

南京・颐和路(2025/6/8)

南京・颐和路(2025/6/8)

坐公交车在山西路下来后,我们顺着地图开始寻找南京的颐和路。一路上看到很多新鲜水果店,想荔枝芒果这些价格是日本十分之一左右吧,也是买了很多在路边公园里品尝, 味道非常好。


南京颐和路,位于南京鼓楼区,南起北京西路,北至宁海路,全长约1.5公里,是一条融合了历史记忆、民国风情与城市人文气息的著名街道。它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部南京城市近代史的缩影,被誉为“民国公馆第一街”、“南京最美小路”。

颐和路始建于1920年代,是民国政府时期南京“首都计划”中重要的城市建设项目之一。南京在成为民国首都后,急需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高级住宅区,以安置政要、外交官、学者及高级军官等人群。

当时的颐和路及其周边,被规划为高级住宅区,众多中西合璧风格的花园洋房、公馆别墅应运而生。这里汇聚了大量政界、文化界、金融界精英,成为民国时期南京最具代表性和最具身份象征的居住区之一。如今,颐和路片区仍保留有近200座民国公馆建筑,完整展现了民国南京的城市建设理念与生活美学。

走在颐和路,仿佛置身于20世纪初的民国画卷之间,岁月静好,时光沉淀,风雅与厚重在青砖红瓦之间悄然流转。颐和路上的公馆建筑形式多样,有英式、法式、意式,也有融合中西的折中主义风格。大多为独立庭院式住宅,青砖灰瓦、雕花门廊、铁艺围栏、红瓦坡顶,极具艺术价值与居住美感。路面为石板路或沥青小道,两侧法桐成行、绿树成荫。每到春夏之交,树影斑驳,鸟语花香,是南京最适合慢行和散步的街区之一。街道上几乎没有喧嚣商业,保持了原有生活节奏。






南京・南京长江大桥(2025/6/8)

南京・南京长江大桥(2025/6/8)

这次为了去看小学课本上就出现的南京长江大桥,和朋友一起体验坐公交过大桥。不过没想到浦口车站前的49路公交车非常少,我们等了快50分钟才来一趟。后来右转511路,顺利从公交车上看到了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区北部,起于南岸的下关地区,跨越长江,止于北岸的浦口区,是长江上游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全长4,589米,主桥长1,577米,桥面宽19.5米。桥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公路桥,设有双向四车道及人行道;下层为铁路桥,是京沪铁路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大量列车通行。

长江大桥大桥是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跨万里长江,被誉为“中华第一桥”。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奇迹,更是一座象征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历史丰碑。作为南京的地标之一,南京长江大桥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骄傲与记忆,是中国现代桥梁史上的里程碑。




南京・浦田车站(2025/6/8)

南京・浦田车站(2025/6/8)

从中山码头做船过来就是浦口车站。这里也是朱自清有名的散文“背影”中提到的他父亲买橘子送给他的车站。后来查一下,这里在南京历史上曾经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浦口火车站位于南京长江以北,与主城区隔江相望,西靠老浦口城区,东临中山码头。其位置决定了它在20世纪上半叶是南京通往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的重要铁路门户。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北方到南京,旅客必须在浦口火车站下车,再乘轮渡穿越长江至南京市区中山码头,形成“车到浦口、船过长江”的经典场景。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铁路车站之一,于1914年正式启用,是津浦铁路(天津至浦口)终点站。由英籍工程师设计,采用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站房为红砖白窗、尖顶高耸,呈现浓厚的殖民地时期铁路建筑风貌。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中国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火车站之一。

21世纪初,浦口站停止客运服务,逐渐转型为铁路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旅游地标。站内仍保留着原始的候车厅、站台、轨道及部分铁路设施,仿佛一座凝固的时光机器。这里不止是一座火车站,更是一段中国铁路史与南京城市史的“实物档案”。